|
随着由清史编纂委员会乱编、十大出版社联合出版,号称公益和国家精品的清国史出版,网络兴汉即可宣告阶段性失败。因为从委员会的名单看,戴(戴逸)马(马大正)朱(朱诚如)李(李治亭)等,以汉民族主义者的视角审视,概可斥为奸贼族贼国贼。
不出逆料的话,所谓的修史,实际是洗白清国正式纳为“自己人”的一个过程罢了。问题在于这些乖乖兔们为了科目经费,向来从命于社团,社团怎么说,他们一般就怎么写,所谓代表人民意志。由此可见,清国的历史正统地位,已经得到了社团正式的承认。而清国史工程正式立项那几年,正是网络兴汉风起云涌之时,正式开始运行则是汉网开始衰弱之际。从余桂圆“岳飞”事件来看,如若汉网能持续在网络保持舆论压力,那么社团也不至于完全地选择性失明。最后社团强碱民意,一意孤行,用汉人血汗巨款,推动汉奸文化直达高潮,以至眼下正式出版发行,难道不正是网络兴汉失败的标志么?
网络兴汉的失败,最大的责任要由汉网来担,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某作为汉网的老会员、事实的高层、高级管理人员、后期数次大规模内耗的深度参与者,见证了汉网兴衰,今日却又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场汉民族之殇,所见所感,必能给后来者以借鉴。
确实,蜜月期的回忆美好且让人眷恋。汉网之强悍,以缇骑四出,绣衣破风,万人响应,天下震动来形容并不为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从汉网回到浙江本地地方论坛,注册ID“青锋”后,发了一个帖子,不久便收到数位会员和斑竹的短信,称某“青锋兄”。旋即,论坛管理方即发来邀请函,请为论坛特约评论员,至今虽不曾发上几帖,每年仍有电话打来问候并邀请参加其年会,由此可一窥汉网当时的影响力。再举一例,坊间经常谈论如果汉网继续保持是时趋势,今日我等怎么样怎么样。虽说弱者心态,却也准确反应了汉网当年的气象。汉网以一网之力,行大哉之举,在网络上大举逆袭种花满人集团,不仅彻底逆转了网络种花满人集团的优势地位,还能让我们依稀看到部分成功的希望,甚至其遗留的精神财富至今仍被我们享用。 对历史对汉族,汉网和老会员们是有了交代的。
在某看来,汉网在前期之所以能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除了选择汉服为切入口击中种花帝国要害外,准确的适应当时网络环境和自我发展需要的论坛定位和管理模式的功绩,甚至超越了汉服这个主载体。当然,逸秋时代汉网高层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事实和他们积极的态度,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注册会员和日发帖数量的迅猛增加,汉网却没能因时际会,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不仅造成台面上管理混乱、资源流失,也在各路人马中留下了深深的矛盾。双城的出走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警讯,及至乙酉事变,已经让人产生措手不及和无力回天的感受。实际上,从今日的眼光看,乙酉事变的主要诱因,不是猴网敌特,不是抢班夺权,而是逸秋系统和大汉系统在汉网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上各自迷失后的一场混战、乱战。因为他们均自任为纯洁的理想主义者,声称对汉网的物理权限和实际利润均没有兴趣,要的不过是汉网的发展和壮大。实际上,当时最缺少的不是话事人的斡旋和安抚,而是一纸能使两个系统人员均表示认可的具有战略眼光的路线图。
借着汉网数年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强大惯性和不改理想主义的初衷,华夏汉的成立实际上并没有对汉网造成致命的打击,即便中间陆续发生鸿鹄和海娜事件,也不能影响到汉网的继续发展。但是时在二零零七年五月,由倒李引起的夺门之变爆发,九州量贩集团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密谋,成功控制了汉网,彻底改变了汉网的性质。如果可以对汉网拟人修饰的话,那么,在这些摊贩手中,纯洁的理想主义者一夜间便成了街头泼妇。
之所以这么说:
一、李理、鸿鹄及摊贩们早已密谋借华夏汉之手从大汉手中夺取物理权限;
二、如东门者,多次公开声称论坛管理人员不得涉足汉服销售,实际却合伙秘密成立九州量贩作坊,并图谋制定汉服制作标准和连锁销售有偿授权。虽说他们暂时取得了物理上的胜利,但是,他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兴汉事业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必须得到最多数量的同胞和社会资源支持方能发展,岂是他们几个穷鬼瘪三能肩负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零八年后的服务器费用转而向全网募捐,形同要饭,实在可怜可恨。之后的二·二八,则是他们内部的整合清算,因为林律师不合口味而已,不说也罢。时至今日,某出走前所有的预言一一应验,包括它们对待同胞的态度和汉网社会价值的大幅度滑坡等,这群杂碎还有什么好说的?
再回头看看这个伪网还剩些什么吧,丑闻、闹剧、融合论、二人转而已,所谓的汉中央,更是泼妇在被围观人群鄙夷后无助的干嚎。
注解1:汉网有过两个域名:1、www.haanen.com;2、www.hanminzu.com(www.hanminzu.net),前者为汉网,后者为质变后的伪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