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天道信仰》 连载 29——天道信仰教义之礼制(上)2014-12-30德天[url=]华夏复兴[/url]
2.2.4 礼制礼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仪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通常简称“礼”。它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是天道信仰的产物。礼法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形式与礼节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华夏天道通过“礼”确定了华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和国家施政原则。小到庶民举止,大到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都是通过“礼”来获得合法性和正义性的。华夏礼法造就了近3000年稳定、繁荣的东方社会模式。其成功之处是在于用较小的投资换来了较大规模的领土和人口,通过君王从上至下的垂范达到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巩固。
礼法制度构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荀子亦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制是我们祖先自西周以来形成的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是我们这样一个东方民族国家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从社会结构体系上来说,“礼”确定了我们汉文化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准绳,并且通过两千多年的政治推动,逐渐稳定成为了一种华夏古典社会核心价值观。相比之下,我们现代社会推行的却是西方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它与华夏古典社会价值观又存在着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西方社会理论的基础是阶级。什么是阶级呢?按字面意思它是按阶层划分的等级。等级社会我们知道,就是把人分三六九等,各个等级之间是有法律规定的严格界限,互相之间是不能够逾越的,例如通婚,交易财产,打官司等等。阶级主要诞生自罗马帝国,当时的欧洲社会存在三大阶级:贵族、封建庄园主和农奴(奴隶)。他们之间是绝少有沟通和相互转化的,各阶级处于一种封闭的世袭状态之中:贵族生下来就是贵族,永远都继承着贵族的爵位和财富;封建庄园主也是几世相承,拥有着城堡和自己的土地;而农奴生来都是农奴,甚至种田的永远都是种田的,打铁的永远都是打铁的,驾车的永远都是驾车的,一般情况下他们没办法对自己的命运作出选择。 欧洲的统治阶级为了永久维护自己的统治和财富,除了通过法律和军事手段来保障这种阶级体系外,还需要防止被统治阶级产生不安定的反抗心理,他们引入了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体系——基督教。他们让那个“万能”的God成为欧洲全民的共同信仰,让被统治阶级相信,他们的命运都是God的安排,人人都要安于自己的命运,反抗或者不忠都会受到God的惩罚而下地狱。“God”把人钉在了各自的阶级属性上,并造就了一个新的阶级——神职人员。他们构架于国家之上,垄断着和“God”沟通的话语权,并且无人敢挑战其地位。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整个欧洲都稳定在这样一种阶级社会的构架之上,一千多年来没什么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停滞和循环(异族入侵,重建阶级社会)的状态之下。 古典的华夏中国,早在西周时代随着井田制的推行,我们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如《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又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彻。助即服劳役于公田,贡为缴纳地产实物。) 这些自耕农相比较西方的农奴或者奴隶,拥有相对比较大的人身自由,他们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生产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自己职业和社会身份的机会: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或者经商。华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家族并不是世代从事着唯一相同职业,那些坐拥万亩良田的地主或者官僚,其祖上三代前可能是种田的农夫或者走南闯北的小贩、手工业者。秦相吕不韦的爷爷是农民,父亲是小商人;齐国重臣管仲早年也是贫穷的小商人;秦穆公的大臣百里奚曾经是奴隶,直到70岁才被提拔为官;苏秦、张仪在年青时也是自耕农;甚至汉朝、明朝的皇室其祖辈亦是农民。这些现象在西方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使是某一朝代显赫一方的大地主大财阀,其财富也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受到国家法律和宗教的双重保护,常常因为子孙经营不善而家道中落,重新沦为劳动者。
特别是到了汉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普遍推行,出身门第以及社会财富不再成为社会的樊篱,那些最底层的人们拥有和上层人士相同的考试权和选举权。不少朝中宰相首辅都是从贫穷的读书人一跃而成为国家机器的直接统治者的。古典华夏社会能够不断的把中下层的新鲜血液和优秀基因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实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大循环。相比较而言,古典华夏社会是一个自由社会,各个阶层直接是存在相互流通和交融的,社会个体有较大的主动权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拿西方社会的阶级划分往华夏人身上套,其行为是教条化和不理智的。所以在上世纪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们社会本没有天然的阶级界限,有些人要通过划分阶级成份这种类似公开审判的方式,人为的分裂出所谓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造成了不少冤案和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在中国古典社会中,人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不认命、要奋斗的不安分因子。秦朝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代社会流传着:“皇帝轮番坐,明天到我家。”这些也是我们华夏先民骨子里不认命,不服强权的直白心声。华夏历史上农民起义非常频繁,自己混得不好就造反,皇帝不称职也可以造反。相比较西方社会,农奴起义却是相当少的,西方的农奴大都认命于自己的阶级属性,并且受到神职人员的精神麻痹,其表现也十分温顺和屈服。而天道信仰下的华夏是依照我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规律,最普遍的伦理道德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规范,逐级逐层的来管理庞大的国家。先是由个人之礼,家庭之礼,而后有宗族之礼,再上有国家之礼,天下之礼。《大学》称君子一生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礼制”理想的逐级放大。我们华夏人的礼是以人为本的,是理性的。要求社会各个群体各司其职,各守其礼才能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个礼又不是死板的、不变通的。例如对待桀纣这种暴君,就不必拘泥君臣之礼了,当以天下百姓的礼义福祉为上,争相诛“独夫”“民贼”。 华夏天道认为:只要人人都能自觉的遵守礼仪道德,人人都为尧舜一般的圣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进入一种和谐发展,不治之治的大同社会。那里不需要政府,不需要律法,人人都不争权夺利,社会能自我管理和发展。这实际上也不谋而合地呼应了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因此,就政治理念来说,华夏古典社会是一种人本社会,它讲究的是人性和道德约束;而西方社会是一种神本社会,它讲究的是阶级和宗教约束。 ————————————————————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23c40102vb61.html 微博:@逸秋_idlehjj @单德天 微信公众号:huaxia_fuxing 或者 搜索“华夏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