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黄历的历元是与天象有关的。
史书上常说:“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
二、黄历的历元和黄帝即位有关。
据传西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的那一天,正逢以上天象一起出现,那天恰逢冬至及朔旦日。
所以黄帝制历并且以那天为黄历的起算点,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黄帝以六十甲子纪年,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通“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太乙数统宗》记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每年冬至为一年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夜半子时为一日之始,甲子日为干支记日之始。
那一天——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联珠的时候,又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圣人帝祖即位的时刻,自然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历法的开端了。
汉代尊崇黄老之说,道家将黄帝到老子,自古视为一脉。唐朝曾尊老子为李姓始祖,曾以老子降生年(西元前13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宋以后,包括儒家和道家记历,仍以黄帝纪元为用。
故道历也系按我国夏历(即黄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迄今(西元2015年)道历为2697+2015=4712年。道教斋醮道场,所用表奏文牒等,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直称也。
满清末年,满清皇帝的年号,不为兴汉革命者所认同。基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为华夏族人文初祖,考虑到血脉的认同和历史的积淀,革命派开始使用黄帝纪元。
光绪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刘师培在《国民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认为当年(西元1903年)是黄帝4614年。可是,黄帝的生卒年月一时难于考定。1905年,宋教仁鉴于当时各家说法之不一,乃参酌《皇极经世》、《通鉴辑览》诸书,考定黄帝即位元年为癸亥年。宋教仁就主张把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把西元1905年作为黄帝纪元4603年。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起义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岁次辛亥11月13日,作为民国元年1月1号,开始以西方基督教历(格里高利历)为西元1911年。停止黄帝纪元的使用。
黄帝纪元是清末革命派通行使用的纪元。黄帝纪元基于史书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看,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历程,必须打点它的精神行装,这种“精神”也必须是“民族”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将无法走好现代化的道路。假定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国的,推行“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将因失去民族的自尊自信,被排斥于世界之林。
章太炎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全盘欧化”的危害,责成中国人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重要,并作了许多切实的努力,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贡献。
2007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许文胜、华声在线总编辑荣松和孙虹钢等网上倡议: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并征集支持者的签名。第一发起人许文胜表示,要通过该倡议“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不抵制外来文化”。
学者们认为,所谓西元并不是真正的“西元”,而是基督教纪元,西方国家明确称之为“基督教纪元”,而伊斯兰国家多用“伊斯兰纪元”。不少国家使用自己的纪元,只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用基督教纪元。中国农历虽然年份与西元一样,但实际上历法完全不同。
许文胜教授在倡议书中,提到“西元2007年,是源于基督教的纪年方式,对于信仰这个宗教的国家完全适合,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无神论国家,使用此纪年方式就有欠妥当了。”他告诉记者,“使用‘西元’这一说法更为妥当”。
倡议书中提出了黄帝纪元的计算公式,称“经过大量考证史实,参照夏、商、周的参考资料,再加上精密的推算过程,我们确认了黄帝纪元的起始问题,那就是以现在西元纪年体系表述的西元前2698年,这在《辞源》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我们得出了计算黄帝纪元的公式,即: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这个公式存在1年的误差,后面另述)
许文胜表示,纪元相当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起始,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中都有特殊定义。中国的纪元实际是全世界最早的,早于埃及、巴比伦,代表着中国人在4700多年前就进入文明时代。
在倡议书中,许文胜还特别说明“我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或者打倒西元纪年。”荣松告诉记者,“可以两者并用,但在国内我们更提倡使用自己的纪年,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华夏族是最早创制历法的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史书《汉书•律历制上》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汉书•律历制上》“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律历下》有“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分尚矣,乃有皇牺。皇牺之有天下也,未有书计。历载弥久,暨於黄帝,班示文章,重黎记注,象应著名,始终相验,准度追元,乃立历数。天难谌斯,是以五、三迄于来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连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里也写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并在《史记•历书》云:“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古六历不仅在史书上有记载,考古文物也有证实。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所以黄帝历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是汉字史书记载能够从未中断的原因。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天干地支是早在西元前2697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远在夏代,夏王之称号,已经有在使用干支记法,明显的证据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的。另外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确实在使用干支纪日。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天干应该与地支有关: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华夏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虽然后来中国帝王们使用的是在位年号纪年法,但天干地支纪年从来没有放弃使用,因此天干地支就可以为推算黄帝创制历法的时间提供参考。
更重要的是,关于历法《周髀算经》里有:“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汉末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皇甫谧是西晋学者、医学家,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著有《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等。现存的《帝王世纪》计有十卷,其中第一卷记天地开辟至三皇;第二卷记五帝;第三卷记夏;第四卷记殷商;第五卷记周;第六卷记秦;第七卷记前汉;第八卷记后汉;第九卷记魏;第十卷记历代星野、垦田及户口。是继史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根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7年。
邵雍,北宋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对易经极有研究,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等,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起东周威烈王23年(西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西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则著《皇极经世》,帝王纪年起唐尧元年(西元前2357年)至后周显德六年。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一书中,“以运经世”,称尧元年为甲辰年,使现代人能推定这一年为西元前2357年。邵雍并记载,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西元前2224年。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断代研究工作中,参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记载,并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年代鉴定,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西元前2070-西元前1600,无每王在位始终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汤至盘庚迁殷前21帝(西元前1600-西元前1300,无每帝在位始终年代),商后期年表列盘庚迁殷后至帝辛12帝(西元前1300-西元前1046,其中分别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终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西元前1046-西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终年代)。
我们把《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中的有关内容分别整理成为夏、商、周三张历史年表,并与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进行对照。于是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为详尽的历代纪年表?这使我们联想到:当时邵雍所进行的断代研究,必定有相当的文献依据,而且可能是今日见不到的文献依据。因此,阐明邵雍的“夏商周年表”的来源,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或许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辛亥汉历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注: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文告即以此为依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年四六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因此,黄帝纪年使用至该年十一月十二日(西元1911年12月31日)为止。
请大家注意,宋教仁当时主张的是,把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并不是把癸未年的第二年甲子年作为黄帝元年。即革命党人把西元1905年算作黄帝纪元4603年,因此孙中山才把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当做黄帝纪元4609年。这中间是存在明显的问题的。
因为辛亥年是干支的第48位,每个甲子60年一个循环,根据历史记载往上面数76次干支(76个甲子,即76×60=4560年),也就是西元1911年逆推回溯4560年加上48年(甲子第1位到辛亥第48位之间,相历48年;比甲子年早1年的癸亥年到辛亥年,相历49年),也就是4609年前的那年癸亥年,认定为黄帝即位年的话,是第一个甲子年之前的一年。而黄帝创制的干支纪年,是从当年冬至日,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才起始的。
既然将黄帝创制历法之日起,开始作为黄帝历法干支纪年之始,那么以癸亥年为元年,就有很大的问题。况且,黄帝改历之前的那一年癸亥年,就一定是黄帝刚刚即位之年么。
《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在黄帝二十岁刚刚一即位,就创制好了完善的干支历法,马上宣布改历么?还是说,从黄帝登基到颁布干支历法之间,有没有一个过度时间?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很多帝王,往往都是登基大半年后,将第二年作为元年。黄帝既然在当年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颁行干支历法,那么我们就应该遵从轩辕黄帝本意,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为黄帝元年之始,而不是一之前的癸亥年为黄帝元年。
让我们换一个更简单明白的往推计算方法。距离我们最近的甲子年,是西元1984年。从辛亥革命1911年到1984年,又过了73年。当初西元1911年回推黄帝元年,中间是76个甲子,另加上48年左右,也就是说,从黄帝元年甲子年,到西元1984年甲子年,中间相隔了78个甲子,合计4680年。(78个甲子,即78×60=4680年)
因此,作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甲子年的末一年,西元1983年(癸亥年)之尾,当为黄帝纪元4680年的岁末。
西元1984年甲子年,为新的一个甲子,当为黄帝纪元4681年。
那么西元1983年到2013年,相隔30年,则西元2013年当为黄帝纪元4710年。
那么今年2015年,当为黄帝纪元4712年。
西历跨世纪的2000年,其时则为黄帝纪元4697年。
西历2011年,则为黄帝纪元4708年。
依次回推,百年前辛亥革命之西历1911年,当为黄帝纪元4608年是也!
【黄历与西历的换算】
黄帝纪元元年←→西元前2697年
黄帝纪元2年←→西元前2696年
黄帝纪元3年←→西元前2695年
┇
黄帝纪元2697年←→西元前1年
黄帝纪元2698年←→西元1年
黄帝纪元2699年←→西元2年
黄帝纪元2700年←→西元3年
┇
黄帝纪元4608年←→西元1911年
黄帝纪元4609年←→西元1912年
黄帝纪元4610年←→西元1913年
┇
黄帝纪元4697年←→西元2000年
黄帝纪元4698年←→西元2001年
黄帝纪元4699年←→西元2002年
黄帝纪元4700年←→西元2003年
黄帝纪元4701年←→西元2004年
黄帝纪元4702年←→西元2005年
黄帝纪元4712年←→西元2015年
黄帝纪元4713年←→西元2016年
西元元年比黄帝元年要晚2697年,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导出这两种纪年之间的互算公式。由于西元纪年的“西元前1年”和“西元1年”之间没有“西元0年”,所以导致西元前的计算不同于西元后的计算。
1、黄帝纪年的两个换算公式:
(1)西元后公式:黄帝纪年=西元后纪年+2697
(2)西元前公式:黄帝纪年=2698-西元前纪年
(如:西元2016年+2697=黄帝纪元4713年)
(如:2698-西元前1年=黄帝纪元2697年)
(如:2698-西元前2697年=黄帝纪元元年)
2、西历纪年的两个换算公式:
(1)西元后公式:西元后纪年=黄帝纪年-2697
(2)西元前公式:西元前纪年=2698-黄帝纪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