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冉天王八战胡兵 冉天王大力杀胡,没多久自己称帝,结果呢,胡人在邺城之外,形成了相当的大的反抗势力。其中比较重要是的石祗在襄国,石琨在冀州,姚弋仲据混桥,苻洪据枋头,还有一些小势力。 第一仗是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鄴,结果冉天王率骑千余,距之城北,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战绩相当不错。并趁胜讨伐了一个张姓的小反叛势力。此时的石鉴还在幽禁中,他秘密约胡人趁虚伐邺。冉天王赶回来后就杀了石鉴,以及众多的石氏子孙,没多久自己称帝。 第二仗是石祗称帝,拜石琨为相国,率众十万伐鄴,结果冉天王军队人数不详,大败石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第三仗刘国、苻健等众多小势力合力攻鄴,冉天王自已帅精卒八万,使王泰等帅步骑十二万为前队,讨伐众胡,大败胡人,斩道二万八千。这一仗相当猛。这一仗之后冉天王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冉天王还抽时间选拔了一些读书人去教书,可惜由于战乱,这点没起到什么效果。 第四仗冉天王帅步骑十万主动攻石祗,这场冉天王表现相当失水准。石祇去帝号,向慕容氏、姚氏借兵,三方合兵十万反击。冉天王先头部队失利,王泰劝冉天王固垒勿出,挫其锋锐。冉天王觉得有道理,准备坚守。这时冉魏营中有个叫法饶道士的胡诌说“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冉天王一听,挥着袖子大叫决战。这一战下来,可不得了,冉天王仅十余骑逃顺,死者十余万,还有一部分的政府官员被俘,损失惨重。 这一场相当的重要,首先是冉天王基本上丧失了自己的武力优势,此后鄴城附近战乱、抢掠严重,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史书记载“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其实这次战役有慕容氏、苻氏、姚氏的参与,展现了几家胡人的实力,为以后他们逐鹿中原打下基础。网络文章往往夸大的前几次的胜利,而完全忽略了这次有决定性的战役,根本无可取之处。 第五仗石祗趁胜使刘显帅七万攻邺。冉天王亲自巡视以安众心,并大败刘显,斩首三万。刘显请降,并斩石祗等人送至邺城。 第六仗,刘显叛乱,再伐邺,再败,斩敌数不详。我只能说,相对慕容氏,石氏的部队相当的差劲。刘显脸皮也够厚,打败仗也要称尊号。 第七仗,刘显伐常山,冉天王率八千骑救援,注意只有八千。途中有人降了冉天王,稍得人员补偿,但人数不详,最终冉天王直入襄国,斩刘显。至此,羯人政权消失。 第八仗,慕容氏入侵中原,兵锋已过幽、蓟,达到冀州,领军的是大名鼎鼎的慕容恪。冉天王帅军与其相距于魏昌城。网络上常出现的“闵所乘赤马曰硃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就出现在这里,十战十捷也在这里,但是注意,十战十捷,仅斩道三百余,而且是燕骑兵就包围了冉天王,战斗的结果是冉天王溃逃,途中马死被俘。送到东北的龙城献于慕容祖庙,最终被杀害。 关于最后一仗,有些现代人写的书上说是慕容恪设了诱敌之计,先有十败,又围住冉天王,但是《晋书》上没明说。不过《晋书》慕容氏的载记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晋书载记第十中讲,燕王慕容俊命慕容恪讨冉天王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属于兵分两路。结果冉天王惧怕慕容恪,就逃到了常山。我个人感觉是冉天王在常山聚结与慕容氏决战,因为书上介绍慕容氏的士兵此时反而有点害怕。慕容恪给手下将士们做工作鼓气。并定好战术:慕容氏全军分为三部分,互为掎角,冉天王一定会全力冲中军,中军用重甲,全力抵抗,然后左右军突起两翼包抄,最终大败冉天王。 这就是冉天王夺取政权后的八仗(第一仗时未称帝),基本上是六胜两败。但是两败基本上都败于慕容氏之手,冉天王辛苦击败羯人武装,取得不俗成绩,但是却在慕容氏而且毫无办法,只能说无奈了。要数十六国中的战将,还是慕容氏的慕容恪和慕容垂数第一流。冉天五与石虎在作战能力与做战风格上倒是很像,他们算是第二梯队吧。
|